close
傳統建築:臺中林氏宗祠
建築以為閩南式傳統建築,為二進雙龍的合院式配置,屋面造形有硬山、歇山、捲棚及「升庵假四垂」等式樣。前後座落山門及正殿,而兩側則以過水連接護龍。宗祠只有祭祀功能,故未建後殿,改以橫向面九開間(五開間的山門及左右過水與護龍)的立面效果。除外埕廣場,林氏宗祠二進雙護龍的格局中藉由過水的空間安排,形成七個院落(內埕、天井)。從其建築平面中,可看見為順應風水觀念而形成前窄後寬的「畚箕厝」特殊造型。
陰陽調和
「懸魚」又稱為「垂魚」,有避火的寓意。早期裝飾在山牆的都是做成魚的形狀 ,因為古代房子最怕的就是火,而魚生活在水裡,「如魚得水」可帶水來,有滅火的作用。
布局成勢
林氏宗廟 泥塑「雙龍戲珠」照壁
照壁前一對石獅子稱為「埕前獅」,乃光緒初年,旱溪祖廟留下的重要古文物,造型古樸,
左公右母,嘴型成一字型,公獅嘴型張開,而母獅嘴型含蓄合起
公獅的眼神,往中軸線望去護衛廟門,而母獅的眼神卻含情脈脈,望著公獅。
氣韻生動
以石打造的書卷竹節窗,為匠師「李闊嘴」先生的作品
傳統工藝:木雕
氣韻生動
臺灣木雕藝術發達,淵遠流長;從鄭氏啟臺以來,臺灣木雕與大陸閩、粵來臺的漢人墾民性格、社會組織、宗教信仰習俗息息相關,不僅帶來漳、泉、潮、汕一帶生活文化內涵與藝術風格,更因臺灣本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條件因素,逐漸發展成臺灣木雕藝術的特色。 臺灣因民生富裕,木材資源豐富、手工精良、各類木屬之作應用很廣,數量亦多,呈現多采的風貌;除廣泛應用於寺廟民宅建築構件之大、小木作、神龕神樆之外,神像雕刻、信仰祭祀用器、家具裝飾、善書版印等之木作雕造鑴刻亦多精作。以安平、臺南、嘉義、鹿港、豐原、通霄、大溪、萬華、羅東、馬公等地產製之木雕文物為最著名,曾經人才輩出、繁華一時。所用木料主要有樟、楠、肖楠、檜、杉、櫸、黑檀、烏心石等,各具特色紋理。 天然樹木的紋理與型態保留,「氣」的追求保留得淋漓盡致。 |

文化符碼
作品名稱「苦盡甘來」,苦瓜象徵著過程的苦而老鼠比喻辛苦的人們

布局成勢
兩旁對聯的形式,其最為重要的四季擺中間,行成主客原則
傳統工藝:剪粘
剪黏又稱做「剪花」,是我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的工藝品,常常佈滿於寺廟的屋脊上,其最常見的樣式有龍鳳、人物座騎、花鳥蟲魚、山巒樹林等。
剪黏最初的時候只是交趾陶的替代品,由於交趾陶昂貴及泥塑不耐用,匠師靈機一動,以灰泥塑形,將經過剪裁的陶瓷片黏於其上而形上所謂的剪黏。剪黏引入台灣本島的時間大約在清代中葉,距今已經有一百七十年了。
此後,本地匠師發覺利用窯變或破損之陶瓷成品現地拼組,不僅省事,且信手拈手,往往有意料之外的效果,更能滿足創作慾望,因此漸形成風氣,間接地使剪黏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。
此後,本地匠師發覺利用窯變或破損之陶瓷成品現地拼組,不僅省事,且信手拈手,往往有意料之外的效果,更能滿足創作慾望,因此漸形成風氣,間接地使剪黏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。
其最為主要的主角皆擺放於中間,兩旁為配角,呈現「山」形
全站熱搜